“黄酒性温,大闸蟹比较寒凉,搭配着吃,既能调和脾胃,又能彰显大闸蟹的美味。”酿酒协会市场委员会专家成员、远景()营销管理咨询公司董事长司圣国在接受《环球时报》记者采访时说,“黄酒是我国特有的传统酿造酒,已有5000多年历史,与啤酒和葡萄酒并称世界三大古酒。”据介绍,黄酒以稻米(包括糯米)等为主要原料,经过浸米、蒸饭、落缸、发酵、压榨、煎酒、封坛、陈贮等工序酿制而成。不同于白酒,黄酒没有经过蒸馏,酒精含量低于20%。黄酒富含21种氨基酸,其中有8种是人体必需而自身不能合成、只能从食物中摄取的。香港大学中医药学院苏晶博士认为,黄酒养胃,有些人以药材浸黄酒,对一些慢性病或老年病有帮助。
在国内市场、能代表黄酒特色的就是绍兴酒。由于工艺和原料配比上的差别,绍兴酒形成四大品种:元红、加饭(花雕)、善酿、香雪。绍兴酒又称老酒,凸显其越陈越香的特性。明清时期,绍兴人在孩子出生时要酿几坛酒埋起来,生女称为“女儿红”,生子称为“状元红”,待子女成婚时饮用。酒经多年存放,打开封泥后浓香扑鼻。据古越龙山绍兴酒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邹慧君介绍,只有严格按照绍兴黄酒的用料要求和传统酿制工艺所酿出的绍兴酒,才适合长久贮藏。
从事黄酒贸易的绍兴人何建伟说,黄酒跟的米酒文化有关,米酒各地都有,喝黄酒有思故土的情结在里面。以前人们是以体力劳动为主,消耗快,现代人运动量小,不宜大量饮用。在不同地区,人们喝黄酒的方法有所不同。在绍兴主产区,人们基本上是拿过来就喝,不添加任何东西,顶多冷的时候适当加温;温州宁波一带,人们会将黄酒加温到七八十度后将鸡蛋打进去一同饮用;安徽江西一带,当地人会放姜丝等御寒的东西进去加温后饮用;北方人更多是把黄酒看成烹调时用的料酒。
消费理由宣传不
目前,黄酒的出口量不算很大,主要在东南亚国家有一定销量,再就是人尤其是浙江人聚集较多的地区如欧洲、美国、阿联酋等国的华人圈有一些消费。即便在,黄酒消费也限于江浙沪一带。与凉茶一样,黄酒是地域性明显的传统饮品。但目前,黄酒在的认知度和接受度远不及凉茶。品牌战略学会会长杨清山认为,黄酒和凉茶不是一个品类,凉茶是茶饮料,人们在休闲娱乐等时候都可以喝,但黄酒是酒,只在餐饮时饮用。这也跟南北差异有关。饮用黄酒给人的感觉是温文尔雅,北方人性格豪爽,喜喝度数高的白酒,喝黄酒总感觉“不过瘾”。此外,黄酒醒酒比较慢。
“区域性制约了黄酒在酒类消费市场的突破。”司圣国说,黄酒品牌影响力不够,消费理由宣传不,战略导向不明晰。目前黄酒在外围市场的宣传依然是围绕传统历史打转,没有实实在在告诉消费者黄酒是什么东西,可以带给消费者什么。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消费者认知度的提高。在大部分消费者认为黄酒即是料酒,是做菜辅料的思维定式下,在选购黄酒时多以价格低廉的产品为目标,导致黄酒的低价繁荣。企业要成长必然需要利润支撑,低价产品充斥市场不利于企业和行业的健康发展。,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,导致价格持续走低,这将使一些黄酒企业的命运变得坎坷。
同为宣扬健康理念,黄酒在保健知识传播推广方面与红酒差距很大。杨清山认为,红酒之所以普及,和洋文化有关系,也和红酒企业对健康养生知识的宣传推广有关。有关红酒对健康的好处,权威机构发布的报告以及学术论文比比皆是。而黄酒的保健作用,很难找到权威的学术论文或相关研究成果,这极大地限制了黄酒的传播影响力。
口感包装应大胆突破
提及黄酒的未来发展之路,司圣国认为,黄酒与华夏文明一起走来,文化底蕴极其深厚。黄酒企业应该做好文化挖掘工作,在品牌架构上做出自己的特色。其实,黄酒文化可挖掘的内涵很多。黄酒的“黄”可以跟人的肤色、母亲河黄河结合起来;可以和沿袭几千年的帝王文化结合起来;可以和古代文化名人联系起来;可以和华夏图腾联系起来;还可以和我们闻名于世的华夏礼仪结合起来等。2005年以来,黄酒企业整体的产品创新能力较以往有较大幅度的提升,不管是产品开发速度,还是包装设计,一批批新产品已经面世。但比起其他酒种,黄酒新产品开发,没有很好地做到有的放矢,产品定位比较模糊。
司圣国认为,黄酒企业开发新产品时,不要被传统观念束缚,应大胆突破,在口感上进行革新,打破年份束缚,开发诸如可乐型黄酒、冰汽黄酒以及功能性花色黄酒等。同时,在包装和口味上可以加入时尚元素,吸引更多的年轻消费者。